近日,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消息配资门户优选网,北京语言大学中美国际健康学院正式获批。
相关信息显示,学院本科学历教育开设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设语言病理学、应用心理专业;外国硕士学位教育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学;外国博士学位教育则开设视光学专业,均于2026年开始招生。
今年7月,该校教务处公示2025年度拟预申报本科专业,包括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眼视光学、老年医学与健康、康复工程等多个医学相关专业。
种种迹象表明,这所以语言、文化教育为特色的重点大学,未来或将向医学教育进军。
展开剩余84%也有网友对此评论:医学+外语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来了!
01
“外语+”复合型人才的时代来了
AI时代,全球语言专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一轮学科发展大变局,一些高校已经率先行动,将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外语类专业逆势破局的关键。
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长春大学的英语专业学制由4年调整为5年,设英日、英西方向,以培养“英语+第二外语”复合型人才。
另外,开设“外语+”双学位项目也正在成为一股新趋势,外语类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尤其受欢迎。
只不过这类创新探索因为存在一定的门槛,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高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
那么对于更广大的高校外语学院,又该如何积极迎接这次巨大的挑战?
02
求新求变!外语学院的5年规划
麦可思研究注意到,面对AI技术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各高校外语学院在制定“十五五”规划时,普遍展现出强烈的危机感和改革意愿。
通过梳理信息我们注意到,各校应对措施虽各有侧重,但核心思路高度一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向:
1.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转型。通过“外语+AI/技术”“外语+特定领域/产业”模式,打破传统外语专业的壁垒,通过与其他学科融合来重塑专业价值和竞争力。这也是各高校外语学院最核心的应对策略。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纯语言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强调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胜任力和跨界创新力。
3.强化区域国别学研究。多所院校将区域国别学视为重要的学科新增长点和对接国家战略的关键。
4.改革课程与教学。通过建设特色课程、引入前沿技术内容,使课程更贴近产业实践;通过建设微专业快速响应社会对新技术和跨学科能力的需求;利用AI技术打造智能互动教学场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十五五”发展规划研讨会,面对人工智能给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孟祥春院长表示,外语专业发展路径已趋明朗,学院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向“外语+”、语言数据科学、文明互鉴和国际胜任力等方向转型升级。
✎ 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召开的“十五五”规划意见征求会议上,各系(中心)主任积极建言献策,例如提出“外语+AI”双轮驱动培养模式,从就业导向切入,增强专业吸引力;拓展就业路径,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AI赋能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建设“AI+财经外语”特色课程,凸显西财学科交叉优势等。
✎ 西安石油大学外语学院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研讨会,副院长陈武强调,规划编制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石油石化特色优势,重点打造能源特色翻译、区域国别研究和多语种贯通培养三大特色学科方向。
✎ 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召开“十五五”专业设置调整规划论证会,学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论证方案:一是英语(非师范)专业需进行改革升级,改造方向是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二是向国际合作办学方向发展,积极与美国、日本等国高校洽谈合作,建设“英语/日语+”跨学院跨学科相关专业;三是积极考虑拓展语种,适时将全市高校紧缺急需专业中的越南语、英泰双语等纳入学院专业调整之中。
✎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的“十五五”规划学科建设与办学思想专题研讨会上,院长周柳琴强调,“十五五”期间学院将锚定三大战略方向:一是以硕士点建设为引擎,打造区域国别研究学术高地;二是深化“外语+”产教融合模式,开发“汽车汉语”等特色课程,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链精准对接;三是推进“新文科”建设,孵化跨文化传播、国际商务汉语等新兴方向,打造“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03
区域国别学是“救命稻草”吗?
值得关注的是,在多所高校的外语学科转型中,强化区域国别学研究是较常提及的改革方向之一。
今年4月,教育部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区域国别学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位列其中。据教育部公示材料,本年度已有12所院校拟新增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
近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钱乘旦就“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相关话题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区域国别学”是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而新设的强调“学以致用”的交叉学科,区域国别领域人才应既是“通才”也是“专才”。
钱乘旦表示,建设该学科,既需要多学科研究力量提供支撑,也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在地研究”,高校不宜跟风“一窝蜂”地“上马”。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也明确表达,赞同现阶段不宜急于开展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教学的观点。
他在文章中谈到,国家需要更多的区域国别人才是事实,也是大势。但国家急需的是高层次紧缺卓越人才,仅靠本科教学肯定做不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才有可能建立起区域国别人才池。
区域国别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重要的转型方向,但不会是唯一方向,各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做最优选择。比如本科层次,上海外国语大学目前选择的是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与应用微专业等范式,这和美国等主要大国的思路接近但又有自身比较优势。
因此,少量试点、控制发展、循序渐进、稳步提升,是一个比较妥帖的发展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婷 张文祥. 对话钱乘旦:建设区域国别学学科不宜跟风,需先具备基本条件[EB/OL]. [澎湃新闻]. 2025-09-19.
[2]杨成. 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成教授: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不宜一拥而上[EB/OL]. [2025-09-27]. 上观新闻.
[3]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各高校网站配资门户优选网。
发布于:四川省国汇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